十年前,2013年的春天,一场特别的展览在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开展:情语——纪念丰子恺诞辰115周年暨《护生画集》真迹展。
那年,钱江晚报和浙博联手,请出了经历近一个世纪风雨的丰子恺经典之作——《护生画集》全六集真迹,让观众们大饱眼福。
从5月10日到7月10日,两个月的时间里共有8万人次前来观展,这个数字超出浙博武林馆区前一年同期数字一倍多。
(资料图)
第二年,也就是2014年,钱江晚报又和浙博联合推出超级大展“守望千年”,堪比不久前谢幕的“宋韵今辉”,人气太旺,不得不加开了夜场,那时候在杭州展览开夜场的还真不多。
2023年5月初,随着武林馆区的闭馆,让我们再次重温这两段曾经在文博界和传媒界轰动一时的佳话。
钱报记者一个提议,促成“护生画集”大展
《护生画集》是丰子恺的好友新加坡广洽法师于1985年亲自赴杭州捐赠给浙江省博物馆的真迹,是丰子恺与弘一法师李叔同共同酝酿于1927年的巨作,创作跨越了整整46年,里面用450篇书画,讲述了450则关于爱与善的小故事。画面中传递出对生命的悲悯与礼赞,这种情感始终贯穿在《护生画集》全六集之中。
2012年《护生画集》第一、二、四集中的100幅在香港展出,获得了强烈的反响,考虑到《护生画集》的真迹价值和内容的通俗性、大众性,当时的钱江晚报记者林梢青希望这套作品也能够在杭州展出,便联系了时任浙江省博物馆馆长陈浩,提出了合办展览的想法。
经过反复讨论,浙博决定将全部450幅真迹拿出来,由浙博书画部负责主要的展览文本策划,钱报主要负责宣传策划,双方联合主办一场展览,也是表达对丰子恺先生诞辰115周年的纪念。
展览题名“情语”,题眼正落在一个“情”字上,画集中对于生命的朴素情感打动着观展的每一个人。
特别是小孩子。
还记得展览开幕的那天,一位妈妈牵着6岁女儿,指着动画幕墙里的牧童与耕牛,轻声问:“宝贝,知道这画的是什么吗?”“要保护小动物!”小女孩天真的回答,让一旁的人们相视而笑。
闭幕当天到了清场闭馆的最后五分钟,很多家庭才大手牵小手,慢慢走出展厅。在走出展馆前,求是小学的孟雨阳突然想起什么,拿出笔,在展厅外的落地留言板上写下了两行字:护生画集真好看,我们要爱护小动物、热爱大自然、热爱生命。
这场展览成为了孩子们的第二课堂,也让许多小孩子爱上了博物馆。
陈浩说:“我们平时展出的受众多以成年人为主,而丰子恺的作品非常通俗,这次家长带孩子来看展览的非常多。”丰子恺是大师,但他的作品特别易懂,对于孩子们来说容易接受,很容易就被这些简单的漫画所感染。
当时看过展览的小孩子,现在或许已经长大成人。不知道这场展览,在你的记忆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?
专家:堪称博物馆界的一次变革
在钱江晚报的策划下,展览中还用到了在当时十分新颖的展示方式——iPad。
20台iPad静静地放在桌面上,里面是完整的六集作品,观众们动动手指就可以看全展览。触摸屏幕,慢慢挪动、放大,画面的细节可以看得十分清晰。#这里特别感谢一下当年的赞助商,太有眼光了#
出乎意料的是,除了年轻人,老年人也特别喜欢用iPad看图。iPad看展,不仅亲民,也得到了业内人士的肯定,中国美院的许多老师看完展览之后都称赞这样的形式:“非常有创意”。
展览做到了内容通俗、形式新颖,可谓少长咸宜。
展览期间,丰子恺的孙子丰羽从香港特地赶来,弘一法师的嫡孙女李汶娟、李莉娟也从天津专程赶来,还有许多热爱丰子恺、弘一法师、心心念念《护生画集》的人们,从四面八方而来,比如文化名人蔡澜。著名金石碑刻家黄良起还将自己与父亲——碑刻大师黄怀觉,共同完成的“丰子恺《护生画集》四条屏”朱拓和墨拓两套拓片,捐献给了浙博。
“情”字也联结着博物馆与大众。
“与媒体合作的尝试让我们获得了不少启发。”陈浩说,“博物馆如何跟社会各界合作,才能更好地为民众服务,通过这次展览我们吸取了很多经验。”
时任上海博物馆教育部副主任陈曾路在《东方早报》上撰文称,中国的博物馆近年来发生的新气象,是一场“润物细无声”的变革。他写道:“丰子恺所绘的‘宽容和怜悯’其实是我们文化记忆中最优秀的部分,‘有情’一词连接起了社会和博物馆,浙博馆的选择以及他们所有与之相关的工作其实即‘创造力’三个字的注脚。”
他看到,许多家长带着孩子一起看《护生画集》展,在一边看画一边读故事的过程中,“爱”、“信任”这些大词不再是简单、抽象的概念,而变成热乎乎的情绪。他想,孩子们会由此明白,生命的可贵起自于对普普通通的花草树木、猫猫狗狗的怜惜,然后才是如何爱身边的人,爱自己的父母,爱国家,爱我们的文化。
“博物馆人如何利用好‘记忆’和‘创造力’,为社会为公众服务,既是本体论的问题,更是实践论、方法论层面的事情。社会变革不是一蹴而就的,也不需要什么宣言和指南,最近几年来,中国的博物馆呈现出许多新气象,其实已然是润物细无声。”这位博物馆界的专业人士说。
再次牵手,“守望千年”堪比“宋韵今辉”
现任的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许洪流回忆,有了“情语”的成功经验,他在2014年主动联系了钱报,提出再次联合主办展览的邀请,希望钱报可以深度参与到办展过程中。
于是,浙江省博物馆与钱江晚报再次共同力推重量级展览:守望千年——唐宋元书画精品特展。从4月18日到5月18日,在展览展出的短短31天里,钱江晚报对展览进行了全方位的跟踪报道。
从展览想法之初,钱报记者就与馆方一起,前往辽宁省博物馆洽谈合作。时任辽博馆长马宝杰提供了大力支持,记者和博物馆的团队一起,进入库房,亲历国宝级文物借展的全过程。
展览的36件(组)书画,全部来自浙江省博物馆与辽宁省博物馆,纵跨唐宋元七百余年,从帝王名臣、名家文人到佚名高手,几乎件件皆具中国书画史标志性意义。其中,32件(组)展品来自辽博,汇聚辽博古代书画的大部分珍品。
值得一提的是,当时来杭展出的马远《松寿图》不久前再回故都,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的“宋韵今辉”艺术特展中再次展出。
展览过程中,钱报还推出了声音导览服务:浙博、辽博两大馆长的亲声导览入驻本报艺术微信平台ART一点,两位馆长“一对一”细说36个展品的故事。
这种分量的展览,对浙江对杭州来说,都是第一次。
陈浩认为,这次展览,有许多值得大力发扬的地方:“浙博本身收藏的唐宋元时期的书画作品不多,但对于这个时代的作品,民间呼声其实很高,观众有这样的文化需求。这次与辽博的合作,打破了地域限制,共享了文化资源,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品,通过免费开放的方式传递给观众,这就是博物馆的使命。”
五一小长假正处于展览开放期间,这些国宝不仅没“休假”,还“加班”值夜场对公众开放,只为给大家更多的机会与国宝面对面。展览期间,浙博还与钱报一道,开放了两个闭馆日专场活动——中国美术学院的专业团体专场,以及残疾人专场,更全面地发挥展览的价值。
展览闭幕当日正是“5.18”国际博物馆日,当年的主题仿佛就是为这场展览专门定制的——“博物馆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”:
“博物馆是根植于现在、保存与沟通过去的鲜活机构,将全世界各地的观众、各代人与他们的文化紧密联系起来,让现在和未来的各代人,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根源与历史。”
十年前的这两场大展,都有爆棚的人气。
2013年的春天,“情语——丰子恺《护生画集》真迹展”令8万人次亲历了人文的“润物细无声”;2014年的春天,“守望千年——唐宋元书画珍品展”让11万人次感受到了千年文化的魅力。
博物馆用展览拉近着人文、历史与大众的距离,钱江晚报都见证并参与其中。
如今,浙江省博物馆从武林时代到了之江时代,地理位置发生改变,但博物馆的态度是不会变的。就像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纪云飞所说,博物馆的定位在“平视以上的位置”。就像是家中的挂画,我们微微抬头就能够看到,我们敬仰它的价值,但同时又是可亲近的。
“转载请注明出处”
标签:
要文